趣书网

阅读记录  |   用户书架
上一页
目录 | 设置
下一章

第124章 城里看精彩(2 / 2)

加入书签 | 推荐本书 | 问题反馈 | 内容报错

因为是春节长假期,来爬长城的人很多。一个个都是精神抖擞地往上冲,没有人叫累的,本来就不累,爬坡的队伍里不乏老人和小孩。

弟弟向宇说:“也许秦始皇也没有想到,他主导修建的长城,会是后人们最爱爬的景点之一。”

姐姐向群则说:“几千年前的远古时代,没有先进的科学工具,全凭一双双手,这都是怎么垒起来的哟。”

弟弟向宇感慨地说:“万里长城今欲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。”

向群嘲讽地说:“看把你惹得,哪里冒出来的歪诗,酸溜溜的。”

向宇笑道:“这诗可有来头呢。它可是清朝时朝着名宰相张廷玉的父亲张英做宰相时写的诗,父亲和儿子,都做过清朝的宰相,从古至今,就这一对父子俩,都做到宰相位置。罕见得很。”

姐弟俩一边说话一边往上爬,见右手边有一条宽宽的平缓侧道,一看就是现代的建筑产物,早有人坐在这里歇歇脚。向群看见了,就跟向宇说:“我们也去小坐一会再往上爬。”

向宇满口答应:“要得的,蛮好蛮好。”

姐弟俩坐在石坎上,把带着的食品准备干掉,吃了不仅仅饱肚子有精神,还有就是身上也轻松多了。

二人一边消灭食品,一边把剩下的垃圾装好,待会见了垃圾桶再丢掉。

坐在石坎上,弟弟就这“长城”二字的一个小小故事,开始讲给姐姐听。

向宇随口说道:“你知道我刚才读的那首诗的来历吗?在清朝康熙年间,安慰省的某一农舍处,一对邻居起了争执,一个姓吴,一个姓张。争执的原因是,这两家都准备建房,他们两家的中间有一堵墙,姓吴的这一家说,那堵墙是他们家的,这次做房就归他们家的宅基地了。这姓张的一家说,这堵墙是他们张家的,理应归张家拥有墙的基地。”

向群吃着饼,回过头说:“嗨,为争宅基地的故事,古往有之,并不见怪,更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。”

向宇喝了一口水,继续说道:“那是,为争宅基地啊,争土地啊,比比皆是,关键是这两家是针尖对麦芒,针锋相对,谁也不让谁,谁也不服谁,官事打到县官老爷那里,这县官老爷也不能定夺。那堵隔墙之前一直就有,但是。绝对没有证据说是哪一家的。关键是这争吵的两家,这县官老爷谁也得罪不起呀。所以案子被拖了下来。”

向群有点等不及了:“别买官子了,快讲呗,那两家都是什么来头。”

向宇故作矜持地慢慢说道:“来头可不小,吴家是当地的第一大富户,名门望族之家,这张家更是了得,当时朝中宰相张英的家人。母亲老婆就住在这里。”

向群笑着说:“你可会讲故事,这两大家族干起来可有好戏看啰。”

向宇笑眯眯地说:“吴家,当地首富,谁敢动他,在当地,县官老爷也敬他三分。可张家虽然不在地方上做官,可人家官大着呢,一人之下,万人之上的宰相啊,人家的一家老小都住在这里,同样是得罪不起啊,那头上乌沙冒还要不要的。”

向群插言道:“哟,当宰相了,把一家老小都留在乡下老家,看来此人真是高风亮节啊。”

向宇说:“那是,清朝最着名的父子宰相,流传下来的佳话就是为这堵墙呢。”

向群问:“后来呢,那县官老爷怎么判的呢?”

向宇慢条斯理地说:“那县官老爷不好断案,案子就这么拖着,张家人急着修建房屋,宰相张英的母亲就托人写了一封信寄到在朝为官的儿子。张英打开家信一看,竟然是邻居相争的事,闹到他这里来了。一想,若是处理不好,住在一起的两家人,岂不是天天都要吵?怎么办呢?邻里之间,抬头不见低头见,还是以和睦相处为好。突然灵机一动,就给家里回了一封信。”

向群说道:“好,看这宰相怎么处理这棘手的家务小事。”

向宇已经和姐姐把带来的食品吃完了,把最后的垃圾都装进小袋里,笑眯眯地说:“家人打开回信一看,只见宰相写了一首诗,诗的全文是,千里家书只为墙,让他三尺又何妨。万里长城永欲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。”

向宇停了停,然后又说:“全家人都觉得羞愧难当,当然就按一家之主说的,让他三尺又何妨。他家先开始做房子,主动后移三尺开始下脚动工。那一吴姓家庭,见人家宰相家里主动后退三尺宽,也是羞愧不已,做房子的时候,也后退了三尺宽。到现在,那六尺巷依然保留到现在。见证了中华民族和睦相处的优良传统。”

向群拍了拍向宇的肩膀说:“哟。看不出啊,你肚子里还装有这好听的故事啊,几年不见,大有长进耶。”

向宇双手抱拳,望着向群一抬一摇:“谢姐姐夸奖。”

姐弟二人,故事讲完了,吃的也干完了,这又开始往上爬,一口气来到了长城的最顶端,少不得照相留念。
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A- 18 A+
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